研究生培养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生物学一级学科

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10

一、培养目标

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我校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依据。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保证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在学校指导下,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物学领域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1. 全面认识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的治学意志,成为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的国内外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

3. 熟练掌握1门外语。

4. 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备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且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向

1. 植物学 研究高原植物的系统进化、物种多样性演化与维持机制、关键物种的起源和物种分化以及高原特殊植物资源形成与耐逆分子机理。

2. 动物学 研究高原动物的系统发育、起源与演化、物种多样性及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以及高原动物对低氧生境的适应机理和群体遗传学。

3.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高原植物抗逆适应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机理、特殊生长发育调节机制以及中藏药有效成分次生代谢分子调控机制和高原特殊生境基因资源挖掘。

4. 微生物学 研究高原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内生菌和大型真菌多样性、极端微生物适应机制及遗传基础。

5. 高原资源生物学 研究高原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及中藏药和保健食药品开发,高原特色大型真菌、内生菌等微生物以及动植物资源培育、改良、加工与利用和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三、学习年限

硕士生基本学制为三年。硕士生在基本学制内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期不超过二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指导方式上采取责任导师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硕士生的主导作用,发挥硕士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第一导师为培养责任人。在导师负责制前提下,鼓励在培养过程一定层面上开展联合指导和培养。在研究所(学科群)内,组成由2-3位导师组成的导师小组,并可设副导师,副导师和导师组成员可以是院外、校外、企业或国外合作导师。实行集体指导,科学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环节。论文首页署名可以设置导师和导师小组。导师因出国、病假等原因无法履行指导责任时,由学科考核小组确定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暂行代理导师职能。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具体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及说明如下:

(一)公共必修课,3门,7学分

1.政治理论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18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2.第一外国语(含口语)

1)英语(上),2学分,10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英语(下),2学分,108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时达到学校规定的外语水平,可申请免修英语。申请免修按《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免修公共课程的规定》办理。

(二)专业基础课,5门,10学分

1.高级生物化学,2学分,54课时,秋季。

2.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与仪器分析,2学分,54课时,秋季。

3.生物信息学,2学分,54课时,秋季。

4.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前沿(专题),2学分,54课时,春季。

5.现代分子生物学,2学分,54课时,春季。

(三)专业方向课,自主选择2门,4学分

1.动物生理学Animal Physiology2学分,54课时,秋季。

2.分子遗传与发育生物学 Molecular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2学分,54课时,秋季。

3.系统与进化生物学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2学分,54课时,春季。

4.分子群体遗传学Molecular Population Genetics2学分,54课时,秋季。

5.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sm and Regulation2学分,54课时,秋季。

6.高原资源生物学Plateau Biology Resource 2学分,54课时,春季。

  7.基因组学Genomics 2学分,54课时,春季。

  8.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  2学分,54课时,春季。

(四)公共选修课,1门,2学分

1.高级语言及程序设计,2学分,36课时。

(五)专业选修课(自主选择2门,2学分;专业指定选修课1门,2学分)

1.科技论文写作 Writing of Dissertation 1学分,36课时,秋季。

2.生物大数据处理与分析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Biological Data1学分,36课时,春季。

    3.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Cell and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4.高级细胞生物学 Advanced Cell Biology1学分,36课时,秋季。

5.应用微生物学Applied  Microbiology1学分,36课时,秋季。

6.保护遗传学Conservation Genetics1学分,36课时,秋季。

7.动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 Stress 1学分,36课时,春季。

8.实验动物与模式生物Experimental Animals and Model

Organisms1学分,36课时,秋季。

9.种群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1学分,36课时,秋季。

10.分子免疫学Immun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11.动植物生理分子机制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asis1学分,36课时,春季。

12.植物生殖发育生物学 Plant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13.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iomacromolecule1学分,36课时,秋季。

14.分子系统学 Molecular Systematics1学分,36课时,春季。

15.药理学实验方法Experimental Method of Pharmac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16.整合动物学 Zoogeography1学分,36课时,秋季。

17.微生物技术 Microbial Techn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18.天然产物化学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1学分,36课时,秋季。

19.动物分类原理与方法Principles and Method of Animal Classification1学分,36课时,春季。

20.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lateau Biological Resource1学分,36课时,秋季。

21.高山植物生理生态学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Alpine Plant1学分,36课时,春季。

22.中药功能食品研发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nctional Food1学分,36课时,春季。

23.高原生物地理学Plateau Biogeography1学分,36课时,秋季。

24.传统药物与天然药物专题Special Topics on Traditional and Natural Medicine1学分,36课时,春季。

25.高山植物遗传多样性专题Special Topics on Genetic Diversity of Alpine Plant1学分,36课时,秋季。

26.遗传及物理图谱制作Genetic and Physical Mapping1学分,36课时,秋季。

27.细胞免疫学基础与常用技术 Basic and Common Technique of Cellular Immunology1学分,36课时,秋季。

28.实验室安全及仪器操作规范(专业指定选修课),2学分,36课时,春季。

(六)科学研究与论文工作,不计学分。

科学研究活动要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平时的作业、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等要求有学术性,鼓励硕士生参与学院和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以及自选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论文工作不少于1学年。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主要是室内实验及野外调查实验两类。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选题、选材、研究方案和经费预算等方面需要在与导师充分协商讨论基础上,整理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研究方案,研究生需要与导师充分协商讨论;如果彻底改变研究内容,需要重新做开题报告。导师应尽到指导和督促责任。导师因出国、病假等原因无法履行指导责任时,由学科考核小组确定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暂行代理导师职能。

学位论文是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硕士学位论文应有一年半以上的实验室和/或野外工作量,原始数据记录规范和完整。学位论文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检测和论文外审通过后才能申请答辩。

(七)实践环节,实验教学、野外实习,1学分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等。

本学科实践活动以教学实践等工作为主,工作量应不少于30日,考核合格者方能获得1学分,并按考核等级记入成绩单。其中,教学实践应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可以面向本、专科或中小学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应包括一定时数的课堂讲授,可以协助教师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主题班会,指导学生教育实习等。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填写考核表,并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总结报告,由实践指导教师考评并加盖单位公章,交本单位研究生秘书审核、录入成绩后,返还学生本人留存,供求职时使用。

实践活动执行过程中,研究生需遵守培养单位制定的实践操作安全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和日常管理规定,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坚决杜绝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实验数据、实验材料所有权和处置权属研究组和单位,由导师具体负责管理。研究生利用本单位科研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创作、产生的知识产权、获得的相关样品和产生的研究成果专利申请权或证书申请权等均属青海师范大学所有。论文和专利等知识产品署名顺序,应与导师和其他合作者充分协商,不得在导师及合作者不知情情况下,擅自发表实验结果。

(八)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

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总结提炼出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学位论文的构思、框架、目标、科学性、可行性,向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汇报。考核通过,可获得1学分。

(九)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交流是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在规定学制3年内应参加不少于20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国内外学术会议、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等,根据《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要求,经导师审查、学院审核通过后,可获得1学分。

(十)补修课程,2门,不计学分。

   1.植物学

   2.分子生物学

六、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个人的实际,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与科研训练、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做出计划和安排。硕士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提交个人培养计划;除选修课程可在培养过程中根据需要做出适当调整外,其他课程原则上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培养计划执行,否则,所修课程不计算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主要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考察,包括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情况、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创新性和可行性等。中期考核还将检查研究生是否已经熟悉了本学科学术道德规范。

中期考核以研究所(学科群)为单位统一组织,由主管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副所长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小组组长由主管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副所长担任,考核小组成员为本所(学科群)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经考核小组集体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档。 中期考核不合格者,由考核小组提议、本人申请、经导师同意可申请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应予退学处理。中期考核按照《青海师范大学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青师校字【2018223号)执行。

八、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对硕士生进行中期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学位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前提。

开题报告以研究所(学科群)为单位统一组织,由主管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副所长负责组织实施。各学科要成立开题报告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会由导师,本学科3名以上教授、副教授组成。硕士生应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写出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报告。

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修改后重新申请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如因特殊情况须变更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九、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是展示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与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不仅体现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素质、研究能力与水平,更为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硕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用于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格式符合学校关于研究生论文格式的统一规定。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与本学科专业领域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直接相关,应具有新颖性与前沿性,对学科知识发展、技术进步及产品研发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应反映掌握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能明确提出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及课题实施必要性;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应体现科学合理、方法先进;学位论文研究结果,要数据真实、论证科学、结论可信;学位论文撰写,应体现语言流畅、文字简练,书写格式与文献引用规范。

硕士学位论文应有一年半以上的实验室和/或野外工作量,原始数据记录规范和完整。学位论文通过查重和外审后才能申请答辩。 论文答辩由研究所(学科群)组织,答辩委员会由3-5位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组成。

十、毕业和学位授予

按《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青师校字【20178号)、《青海师范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青师校字【2018231号)、《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办法》(青师校字【2018234号)办理。








生态学一级学科

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13

一、 培养目标

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我校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依据。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态学领域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1.全面认识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的治学意志,成为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的国内外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

3.熟练掌握1门外语。

4.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备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及管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且身心健康。

二、 培养方向

1. 动物生态学 研究高原动物多样性及濒危动物保护生

物学和高原动物对低氧生境适应机理。

2.植物生态学 研究高原植物多样性与适应进化机制和高

原特殊植物资源形成与耐逆分子机理。

3.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不同生境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

与环境关系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功能。

4.分子生态学 研究高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形成机制、抗

逆基因的起源与功能分化以及极端环境下生物适应和多样性维持的分子生态机制。

5.恢复生态学 研究高寒草地退化机理、退化草地恢复技术

和模式。

6.全球变化生态学 研究气候变暖、降水格局变化和生物多

样性丧失等全球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7. 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度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祉关系、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规划、以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基本学制为三年,在基本学制内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期不超过二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指导方式上采取责任导师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硕士生的主导作用,发挥硕士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第一导师为培养责任人。在导师负责制前提下,鼓励在培养过程一定层面上开展联合指导和培养。在研究所内,组成由2-3位导师组成的导师小组,并可设副导师,副导师和导师组成员可以是院外、校外、企业或国外合作导师。实行集体指导,科学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环节。论文首页署名可以设置导师和导师小组。导师因出国、病假等原因无法履行指导责任时,由学科考核小组确定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暂行代理导师职能。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具体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及说明如下:

(一)公共必修课 3门,7学分

1. 政治理论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36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18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2. 第一外国语(含口语)

1)英语(上),2学分,108课时,第一学期开设。

2)英语(下),2学分,108课时,第二学期开设。

硕士研究生在入学时达到学校规定的外语水平,可申请免修英语。申请免修按《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免修公共课程的规定》办理。

(二)专业基础课  5门,10学分

1. 高级生物化学,2学分,54课时,秋季。

2. 生态学研究技术与方法,2学分,54课时,秋季。

3. 生物信息学,  2学分,54课时, 秋季。

4. 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前沿(专题),2学分,54课时,春季。

5. 高级生态学,  2学分,54课时,春季。

(三)专业方向课   自主选择2门,4学分

1.动物生理生态学,Animal Physiological Ecology2学分,54课时,秋季。

2.系统与进化生物学,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2学分,54课时,春季。

3.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2学分,54课时,春季。

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2学分,54课时,秋季。

5.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2学分,54课时,春季。

6.基因组学,Genomics  2学分,54课时,春季。

7.全球变化生态学,Global Change Ecology2学分,54课时,秋季。

8.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2学分,54课时,秋季。

(四)公共选修课  1门,2学分

1.高级语言及程序设计,2学分,36课时。

(五)专业选修课   (自主选择22学分;专业指定选修课1门,2学分)

1.科技论文写作Writing of Dissertation1学分,36课时,秋季。

2.生物大数据处理与分析,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Biological Data1学分,36课时,春季。

3.高寒生态系统生态学,Alpine Ecosystem Ec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4.高原生物地理学,Plateau Biogeography1学分,36课时,秋季。

5.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专题,Special Topics on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e in Ecosystem1学分,36课时,春季。

6.分子遗传与发育生物学,Molecular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1学分,36课时,秋季。

7.湿地生态学,Wetland Ec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8.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9.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Cell and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10.高级细胞生物学,  Advanced Cell Biology1学分,36课时,秋季。

  11.应用微生物学,Applied Microbiology1学分,36课时,春季。

 12.种群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1学分,36课时,秋季。

 13.高原生物低氧生理生态专题,Special Topics on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Plateau Organisms under Hypoxia1学分,36课时,春季。

 14.高原植物物种形成机制与生态适应性专题 Special Topics on Speciation Mechanism and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Plateau Plant1学分,36课时,春季。

 15.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diversity1学分,36课时,秋季。

 16.污染生态学,Pollution Ecology1学分,36课时,秋季。

 17.实验室安全及仪器操作规范(专业指定选修课),2学分,36课时,春季。

(六)科学研究与论文工作,不计学分。

科学研究活动要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平时的作业、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等要求有学术性,鼓励硕士生参与学院和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以及自选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论文工作不少于1学年。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主要是室内实验及野外调查实验两类。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选题、选材、研究方案和经费预算等方面需要在与导师充分协商讨论基础上,整理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研究方案,研究生需要与导师充分协商讨论;如果彻底改变研究内容,需要重新做开题报告。导师应尽到指导和督促责任。导师因出国、病假等原因无法履行指导责任时,由学科考核小组确定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暂行代理导师职能。

学位论文是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硕士学位论文应有一年半以上的实验室和/或野外工作量,原始数据记录规范和完整。学位论文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检测和论文外审通过后才能申请答辩。

(七)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野外实习,1学分。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等。

本学科实践活动以教学实践等工作为主,工作量应不少于30日,考核合格者方能获得1学分,并按考核等级记入成绩单。其中,教学实践应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可以面向本、专科或中小学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应包括一定时数的课堂讲授,可以协助教师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主题班会,指导学生教育实习等。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填写考核表,并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总结报告,由实践指导教师考评并加盖单位公章,交本单位研究生秘书审核、录入成绩后,返还学生本人留存,供求职时使用。

实践活动执行过程中,研究生需遵守培养单位制定的实践操作安全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和日常管理规定,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坚决杜绝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实验数据、实验材料所有权和处置权属研究组和单位,由导师具体负责管理。研究生利用本单位科研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创作、产生的知识产权、获得的相关样品和产生的研究成果专利申请权或证书申请权等均属青海师范大学所有。论文和专利等知识产品署名顺序,应与导师和其他合作者充分协商,不得在导师及合作者不知情情况下,擅自发表实验结果。

(八)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

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总结提炼出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学位论文的构思、框架、目标、科学性、可行性,向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汇报。考核通过,可获得1学分。

(九)学术活动, 1学分。

学术交流是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在规定学制3年内应参加不少于20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国内外学术会议、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等, 根据《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要求,经导师审查、学院审核通过后,可获得1学分。

(十)补修课程2门,不计学分。

  1.植物学

  2.分子生物学

六、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个人的实际,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对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与科研训练、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做出计划和安排。硕士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提交个人培养计划;除选修课程可在培养过程中根据需要做出适当调整外,其他课程原则上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培养计划执行,否则,所修课程不计算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主要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考察,包括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情况、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创新性和可行性等。中期考核还将检查研究生是否已经熟悉了本学科学术道德规范。

中期考核以研究所(学科群)为单位统一组织,由主管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副所长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小组组长由主管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副所长担任,考核小组成员为本所(学科群)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经考核小组集体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档。中期考核不合格者,由考核小组提议、本人申请、经导师同意可申请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应予退学处理。中期考核按照《青海师范大学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青师校字【2018223号)执行。

八、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对硕士生进行中期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段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学位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前提。

开题报告以研究所(学科群)为单位统一组织,由主管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副所长负责组织实施。各学科要成立开题报告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会由导师,本学科3名以上教授、副教授组成。硕士生应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写出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报告。

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修改后重新申请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如因特殊情况须变更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九、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是展示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与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不仅体现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素质、研究能力与水平,更为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硕士生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用于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格式符合学校关于研究生论文格式的统一规定。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与本学科专业领域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直接相关,应具有新颖性与前沿性,对学科知识发展、技术进步及产品研发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应反映掌握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能明确提出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及课题实施必要性;学位论文研究方案,应体现科学合理、方法先进;学位论文研究结果,要数据真实、论证科学、结论可信;学位论文撰写,应体现语言流畅、文字简练,书写格式与文献引用规范。

硕士学位论文应有一年半以上的实验室和/或野外工作量,原始数据记录规范和完整。学位论文通过查重和外审后才能申请答辩。 论文答辩由研究所(学科群)组织,答辩委员会由3-5位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组成。

十、毕业和学位授予

按《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青师校字【20178号)、《青海师范大学关于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青师校字【2018231号)、《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办法》(青师校字【2018234号)办理。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 ·生物】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物学科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第一年为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第二年为教学实践和专业论文写作。在基本学制内未能完成学习任务,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期不超过2年。

四、培养方式及学分要求

(一)培养方式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中关注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全日制在校学习一学年。

(二)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6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 (13学分)

1.外语,36课时,2学分,第一学期

2.政治理论, 36课时,2学分,第一学期

3.教育原理, 36课时,2学分,第一学期

4.课程与教学论, 36课时,2学分,第一学期

5.教育研究方法,36课时,2学分,第二学期

6.心理发展与教育,36课时,2学分,第二学期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8课时,,1学分,第二学期

(二)专业必修课,5门,10学分

1.生物学科课程与教材研究,36课时,2学分,第一学期。

2.生物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36课时,2学分,第一学期

3.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36课时,2学分,第二学期

4. 生物教学评价与实践反思,36课时,2学分,第二学期

5. 生物学思想发展史,36课时,2学分,第一学期

(三)专业选修课 (6学分)

1.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

1)生物课堂教学分析,18课时,1学分,第一学期

2)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题,18课时,1学分,第一学期

3)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研究,18课时,1学分,第二学期

2.教学专业技能类课程

1)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18课时,1学分,第一学期

2)文献检索研读与学术论文写作,18课时,1学分,第一学期

3SPSS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18课时,1学分,第二学期

3.教育教学管理类课程

1)国内外生物教育进展,18课时,1学分,第二学期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8课时,1学分,第一学期

3)校本教育与课程开发,18课时,1学分,第二学期

4)教育政策与法规,18课时,1学分,第一学期

(四)实践教学(8学分)

1.校内实训(2学分):包括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等,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

2.校外实践(6学分):包括教育见习(1学分)、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习(1学分)等。教育见习应在第一学期完成,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应在第二学年完成。

六、实践环节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统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岗位能力需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经验,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学习模范班主任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经验,养成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了解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教育创新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

实践教学的时间累计为一学年,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教育研习等环节。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其中校外集中实践不少于1学期。校内实训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教育见习应在第一学期完成,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应在第二学年完成。

(三)实践教学的方式与内容

实践教学可采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多种形式;时间安排上可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段实习等。

1. 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和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从事教育工作的兴趣。

教育见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参观学校,观摩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听课,参加教育管理专家与教学一线名师的专题报告或讲座,参加主题班会,参加市级或区级教研活动,体验和感受教师的工作和学校生活。

在教育见习过程中,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听课应不少于4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和跨专业学生听课不少于6节。公开课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参加市级或区级教研活动应不少于1次,参加主题班会不少于1次,参加专题报告或讲座的不少于2次。

2.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过程,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和教育教学方法,思考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教育评价的方式及方法,有目的开展相关案例的搜集与分析。

1)教育实习的准备

学院与实践基地共同做好入驻实践基地前的动员工作,听取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实践基地导师的情况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基地现状和学科课程教学的情况;帮助学生研究教材、备课、撰写教案和试讲;鼓励学生参与学科教学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培育。要求学生有重点地观摩教学公开课和主题班会,熟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教学实践

学生在实践基地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工作。认真听课,每周听课应不少于4节;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试讲。独立讲授新课应不少于6节;授课前需经实践基地导师的批准;课后要认真评课,集体讲评次数应不少于2次;参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及阅卷等工作;积极参加实践基地的教研活动和学生的综合活动。

3)班主任实践

学生应认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和班级文化,熟悉班主任工作实践,参与集体或个别学生教育工作(如家访、班干部工作);认真搜集和分析相关案例;独立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应至少组织2次班级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团会、中队会等。

4)调查报告或学位论文材料的收集

学生结合教育实习内容或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收集相关实践案例、调研材料和参考素材等,为撰写调查报告或学位论文做好准备。

3. 教育研习

教育研习的目的是通过对教育实习的系统总结和反思,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学生应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教育实习总结报告,报告一般应包括收获与困惑、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和努力方向等。

(四)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保障

1. 学院精心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工作应有明确的实施方案,包括目标任务、组织管理、实践内容、时间安排、考核评定等内容。

2. 学院加大对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配备一定数量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备),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

3. 学院与实践基地共同组成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

4. 学院成立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导师组,负责学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过程的指导、监控和教育实践的总结工作。

5. 学院建设一定数量、稳定的和区域分布合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应具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较好的教科研力量和工作生活条件,具有较为系统的培养计划和规章制度。

6. 学院按程序聘请实践基地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校内导师与实践基地导师共同负责指导的双导师制。原则上每位实践基地导师指导实习学生的人数不超过3人。

7. 学院认真组织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定,由实践基地和导师组共同为学生评定成绩。

七、研究方法技能训练

1.研实践:须参加中学生物实验技能系列培训。

2.教学技能培训:须参加校级以上教学技能培训。

八、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

1.中期考核:在第二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身体健康状况的综合考核。研究生应认真自我总结、全面汇报,院系领导、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对每个硕士研究生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考核合格,方能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否则,应延长学习期限或终止学习,按肄业处理。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学期末进行,根据培养目标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经过导师和专家论证之后方可撰写学位论文。

九、考核方式

学位基础课主要指本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所应掌握的基础类课程,包括公共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学位基础课,总学分应不低于15学分,考核方式一律为考试,按百分制记分,达70分为合格。专业必修课主要指本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术类课程,总学分应不低于10学分,考核方式一律为考试,按百分制记分,达60分为合格。专业选修课主要指本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术提高类课程,总学分应不低于6学分,考核方式可以是考试或考查,考试按百分制记分,达60分为合格;考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专业实践是本专业学位(领域)的实际工作,总学分为5学分,专业实践的考核按“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下”五个等级评定。

十、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选题

应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内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

(二)学位论文开题

应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内完成,硕士生应就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写出书面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会报告。学院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议,委员会由导师,本学科3名以上教授、副教授组成。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修改后重新申请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如因特殊情况须变更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应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三)学位论文预审读

所有申请该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需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和论文格式要求撰写论文,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并经导师审查同意后,向所在学院提出预审申请。学院组织不少于2名专家进行预审读,所有预审专家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至少有1名为硕士生导师。预审专家一致认为学位论文达到学位要求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评审阶段。

(四)学位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完成定稿后,首先应提交导师评阅,通过导师评阅后要提交评阅人评阅。论文评阅人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需要盲审的论文,在经过盲审专家的评审之后决定,符合参加答辩条件,方可申请并参加答辩。

(五)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要经过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答辩会议之后,对于文章的成功之处或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和论证,经过至少5位以上的专业同意,才能获得答辩通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按《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青海师范大学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青海师范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之规定,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二、导师职责

(一) 熟悉并执行我国学位条例,了解、掌握和贯彻执行青海师范大学有关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和管理等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

(二)负责制定和实施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选课。承担教学任务,为研究生授课和开设专题讲座,编写研究生教材。

(三)与学院其他教师一起共同开设研究生专业课程,严格组织学位课考试,定期检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学习情况,经常指导研究生的教学研究工作。

(四)指导研究生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负责修改、审定学位论文,给出是否同意答辩的意见。

(五)积极评价和推荐研究生的优秀论文和设计/创作成果;支持、指导研究生参加教育讲座、学术会议以及发表论文。

(六)全面关心研究生的业务和思想,注重对学生科学道德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七)出国、外出讲学、因公出差等必须落实其离校期间对研究生的指导。离校两周至三个月由学院领导审批报研究生部批准,并且在离校期间通过电子邮件或其它方式与研究生经常联系,指导研究生的学习,而且必须参加所带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指导和毕业答辩。离校一年以上者,应提前三个月向学院和研究生部申报,须指定一名导师组内的成员负责研究生指导工作。

(八)因身体或其它原因,不能继续履行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的,应提前三个月向学院和研究生部申报。

(九)凡不履行导师职责,不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指导研究生者,由学院提出,取消指导教师资格,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十三、质量保障体系

(一)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管理完善

导师对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培养方案设置合理,教学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学院教务科负责贯彻学校、学院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安排教学任务、选派教师,落实导师,负责各个教学环节的有序运转,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课程体系健全,加强实践环节

课程是学生与社会的结合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突出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设置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课程体系。提倡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选择与职业发展要求想匹配的课程;注重课程实践及专业实践,确保把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贯穿于培养全过程。

(三)有优秀的导师队伍

引入双导师制,双重尺度把握研究生课题研究的价值性,注重研究生教学能力和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师大附中等几所中学建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资源。

(四)有完善的评估体系

通过督导信息反馈、研究生信息反馈、导师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严抓开题报告和中期交流等关键环节,对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持续的过程控制,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通过过程管理的规范化,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化,使管理者、导师、学生有效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控制。






青海师范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