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UNCCD 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盛大召开,此次会议以“Our Land, Our Future”为主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共同应对荒漠化挑战,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生命科学学院王文颖教授和关晋宏副教授受邀参加会议,并与团队研究生在两场边会上分别做口头报告。
王文颖教授在由北京林业大学携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大自然保护协会以及中国草学会共同举办的以“恢复干旱地区退化草地以防治荒漠化”为主题的边会上,做了题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及其生态效益分析”的专题报告,阐述了三江源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区域内退化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例,深入分析了过去二十年间实施的系列生态工程、不断提升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显著的生态效益等,为全球生态恢复治理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晋宏副教授参加了由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联合瑞士青年谈判官学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SEE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发挥青年引领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年论坛专家研讨会。关晋宏副教授结合亲身参与的青藏高原高寒沙区生态恢复建设经历,强调荒漠化是全球最大的环境共性问题之一,防沙治沙首先要提升各国公民对荒漠化危害的认识,呼吁荒漠化防治需要从多措施着力优化和多部门通力协作,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的观念合理保护和系统治理,共同为荒漠化防治赋能,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研究生们在相应青年论坛做了题为“青年创新驱动:高寒荒漠生态恢复与双碳战略的实践探索”的联合报告,她们分享了青藏高原高寒荒漠区的建设历程、以海南州沙珠玉和黄沙头为代表的治沙模式和近年来团队的实地建设案例以及详实数据。向与会者展示了青海师范大学在生态恢复领域的成果,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荒漠化挑战贡献了青年力量。
此次边会的成功举办与参与,不仅彰显了青海师范大学在高寒生态恢复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同时通过与全球专家学者交流,拓展了国际合作平台,助力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学院将深化产学研融合,聚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探索全球环境治理创新,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