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主持的青海省羊草优良种质资源筛选与示范推广项目顺利通过现场查定
2025年9月19日,由实验室苏旭教授承担实施的2023年省级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青海省羊草优良种质资源筛选及示范推广”顺利通过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专家现场查定验收。
专家组通过实地勘察示范田、核验观测数据、听取项目组汇报等方式,对项目合同指标完成情况、技术成果及示范成效进行了全面考核。经质询与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全面并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实施成效显著,同意通过现场查定。项目执行期内,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与突破:
1. 示范推广任务圆满完成:在海南州共和县一塔拉及兴海县河卡镇成功建立羊草种植示范基地共计125.7亩,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展示效应。
2. 产量指标超额达成:经现场实测,示范区羊草平均鲜草产量达6560.0 kg/hm²(折合干草约2186.7 kg/hm²),平均种子产量达22.72 kg/hm²,显著优于合同约定指标,证明了所选品种及技术模式在高寒环境下的丰产潜能。
3. 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取得基础性成果:系统完成了对海西州、海北州、海东市等地的羊草种质资源本底调查,收集保存具有潜在价值的成熟种子资源100余份,制作凭证标本120份,为青海省羊草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及后续育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4. 萌发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通过系统性研究,成功筛选出适宜青海高寒地区种植的优良羊草品种“北京3号(B3)”,并创新性优化其种子萌发技术方案。确定“28℃/16℃变温结合4℃冷层积处理10天”为最佳处理组合,使种子发芽率大幅提升至70%,育苗成活率达48%,有效解决了高寒区羊草种植中萌发率低、成苗难的核心技术瓶颈。
验收专家组高度评价本项目成果,认为项目紧密围绕青海高寒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与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优良种质筛选与栽培技术创新,实现了牧草生产“量质双升”,同步开展了有效的技术培训和产业带动,兼具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促进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综合利用、推动区域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与验收,是我实验室在高原乡土草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标志着我室在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示范推广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