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2025-06-08


2025414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苏旭教授主持的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苦豆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进行了会议验收。该项目以内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重要旱生植物苦豆子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基于DNA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及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发现:

1. 遗传多样性丰富: 研究发现苦豆子种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显著大于种群间变异。种群间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现显著正相关,揭示了环境因子与地理隔离在物种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2. 叶绿体基因组特征解析: 成功解析苦豆子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129个基因,确定最优密码子21个,其密码子使用偏好以A/U结尾,主要受突变压力和自然选择共同驱动。叶绿体基因组的IR区边界相对保守,未见明显扩张和收缩现象。

3. 适应性进化关键基因识别: 在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基因中,仅发现ycf2基因的Ka/Ks值大于1(达1.32),表明该基因在苦豆子进化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作用,可能与其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

4. 系统发育关系厘清: 基于基因组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苦豆子与白刺花的亲缘关系最近,为豆科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重要分子证据。

项目成果丰硕:

·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篇;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件;

· 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

· 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显著提升了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关键植物资源苦豆子的遗传背景与进化机制的认识,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对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特殊生境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苦豆子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本实验室在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

专家组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建议团队后续进一步深化苦豆子适应性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并探索其在青藏高原边缘相似生境植物中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