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

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2024年度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发布时间:2024-01-02

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2024年度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新材料研发与应用专项

重点项目:铜铅锌冶炼伴生稀散稀贵金属分离提取及产业化技术

(一)专项背景

稀散稀贵金属是现代工业、国防军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是国际公认的战略金属资源,多与有色金属矿产伴生。青海省拥有丰富的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并伴生有金、银、铂、钯、硒、碲、铋、锑、铟、锗、钴、钼、铼等高价值稀散稀贵金属,原料保供稳定。虽然我省在铜、铅、锌等大宗金属冶炼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冶炼过程中由于稀散稀贵金属含量低、赋存状态复杂,存在走向分散、分离难度大等问题,围绕稀散稀贵金属高效富集、绿色提取、高质利用及智能冶炼开展研究,突破有色冶炼伴生稀散稀贵金属迁移转化、定向富集、靶向捕集及梯级分离等关键技术瓶颈,为有色冶炼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对保障国家战略资源供应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1.多源稀散稀贵金属属性解析与溯源研究。研究铜铅锌冶炼过程中金、银、铂、钯、硒、碲、铋、锑、铟、锗、钴、钼、铼等13种高附加值稀散稀贵金属的分布机制,查定典型稀散稀贵金属富集点及物料特征,揭示有色冶炼过程高附加值稀散稀贵金属迁移转化规律,构建稀散稀贵金属在铜铅锌三系统协同冶炼过程中循环物质流模型。

2.铜冶炼过程硒碲铋钼铼定向富集与绿色提取技术研究。研究铜冶炼过程硒碲铋定向富集与调控机制,开发定向富集技术、确定工艺操作参数;开展含砷铜基多金属固废污酸协同处理、含钼铼多元复杂溶液精准分离和钼铼富集渣强化溶出等技术研究,实现硒碲铋钼铼的定向富集与绿色提取。

3.铅冶炼过程金银铂钯锑靶向捕集与高质利用技术研究。研究铅冶炼过程金银铂钯锑定向捕集调控机制;开展铜阳极泥分硒与多场耦合回收碲、铜铅阳极泥氧化还原捕集与回收锑、金银铂钯分步分离回收等技术及铅冶炼贵冶数智化应用研究,构建铅冶炼稀散稀贵金属高效富集技术体系。

4.锌冶炼过程铟锗钴定向富集与分离回收技术研究。开发尾渣富氧吹炼协同烟化还原定向富集铟锗技术;开展铅锌冶炼氧化锌烟尘协同处理、高含量杂质元素预脱除、氧化锌烟尘降锌富集铟、富铟锗溶液梯级分离和新型铟专属萃取体系等技术研究,构建铟锗钴定向富集与梯级分离回收技术体系。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1.技术指标

(1)白烟尘中铋回收率≥80%,污酸中铼回收率≥65%,钼回收率≥80%;铜阳极泥中硒回收率≥90%,碲回收率≥75%;

(2)铜铅阳极泥中金回收率≥98.5%,银回收率≥98.5%,钯回收率≥72%,铂回收率≥60%,锑回收率≥84%,金锭纯度≥99.99%,银锭纯度≥99.99%,海绵钯纯度≥99.5%;

(3)氧化锌烟尘铟回收率≥82%;锗回收率≥60%,炼锌除铁后液中钴回收率≥90%;

(4)贵冶车间建成数智化冶炼控制系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10%以上。

2.经济指标

项目执行期间内实现金、银、铂、钯、硒、碲、铋、锑、铟、锗、钴、钼、铼等13种产品综合回收,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3.预期成果

(1)提交多源稀散稀贵金属属性解析与溯源研究报告1份;建立铜铅锌冶炼伴生稀散稀贵金属协同处理与回收技术体系;

(2)建成年处理1万吨铜冶炼白烟尘-污酸协同处理工程示范;建成年处理1万吨铜铅阳极泥,年产能达到金锭6吨、银锭430吨、铋锭290吨、锑白5500吨、粗硒60吨、碲化亚铜4吨、海绵钯47公斤、海绵铂5kg稀散稀贵金属综合回收示范工程;建成年处理3.6万吨次氧化锌综合回收20吨铟示范工程;建成省内首例银电解数智化控制生产线1条、贵金属自动检测分析系统1项;

(3)申请专利3-5件,发表论文1-3篇,申请稀散稀贵金属回收相关标准1-2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人以上。

(四)实施年限

2024年至2026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000万元,企业为牵头单位申报时,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六)项目管理单位

高新技术处

联系人:李晓砚 赵以莲

联系电话:0971-8244566 8258301

现代种业和农业高效生产专项

重点项目: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一)专项背景

近年来青海省立足海拔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等特殊的气候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夏季反季节蔬菜生产区。2023年全省蔬菜生产面积66.46万亩,年产量157.7万吨,其中河湟流域蔬菜面积和产量占90%以上,是全省农业产业中除粮食、油料以外的第三大产业。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连续制定出台《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2022—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城乡居民“菜篮子”工程建设,着力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培育品牌、补链扩输,重点打造河湟流域高原夏菜产业带,加快推动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由于核心种质资源和技术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育繁推一体化”商业育种体系未完全建立,信息化、生物技术、气象科技等高新技术应用不足,储运保鲜、冷链供应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和调控技术研究力度不够,特色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等“瓶颈”问题,导致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集聚度不高,规模效益不突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高原高品质优势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亟需从特色高品质种源保障、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技术集成、产后保鲜加工技术研发、信息化及气候技术服务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构建一套高原冷凉蔬菜全产业链的现代化生产技术体系,推进蔬菜生产区域化、绿色化、规模化、标准化、数智化,提升青海省冷凉蔬菜气候品牌影响力,夯实区域冷凉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内容

1.地方种质资源创制利用及高品质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开展本地特色优势蔬菜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收集地方蔬菜种质资源,并引进国内外优良蔬菜种质资源,建立蔬菜品种资源名录,研究蔬菜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建立地方蔬菜种质资源圃。开展全基因组选择、候选基因与经济性状的关联性分析评价等研究,鉴定、挖掘性状优异和具有营养健康功能的特色种质。利用基因编辑、组学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地方品种杂交等措施,选育甘蓝、青花菜、胡萝卜、菜薹、白菜和大葱等优质、丰产、多抗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高品质蔬菜新品种。

2.高原冷凉蔬菜种苗产业化及其技术体系构建。针对不同育苗设施类型进行环境调控技术研发,根据甘蓝、青花菜、胡萝卜、菜薹、白菜和大葱等特色冷凉蔬菜的幼苗肥水需求特点,自主研发各类蔬菜的专用型育苗基质、育苗基质与营养液配合作用技术等,完善其集约化育苗工艺,建立育苗全生产线标准化工艺流程,构建质量控制和动态综合管理育苗技术体系,建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蔬菜育苗基地。

3.高原冷凉蔬菜绿色生态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研发纳米碳水溶肥在蔬菜生产中的施用技术和防止硝酸盐、亚硝酸盐积累的控制技术,制定蔬菜绿色高效平衡施肥技术标准,集成纳米碳水溶肥与其他肥料的配合施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解决蔬菜生产污染、连作障碍问题。配套研发精细耕整地、收获技术和农机农艺融合,集成甘蓝、青花菜、胡萝卜等蔬菜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4.蔬菜生产数智化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高原冷凉蔬菜气象保障技术研究和应用,构建高原冷凉蔬菜气象灾害预测与风险评估体系,通过气候监测预警、菜田气候和土壤与蔬菜产量和品质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进行青海东部农业区气候区划和主栽蔬菜的适生种植区划,并配套研究每个优势适生种植区域的适宜蔬菜品种和生产技术等措施。

5.蔬菜采后品质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与集成。研发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基于精准控温自发气调包装和抗衰老剂的蔬菜采后保鲜技术、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预冷、冷凉蔬菜采后生理性病害控制等技术,集成蔬菜采后品质综合控制技术体系。

6.建立蔬菜产业化生产要素高效集聚的示范基地。在河湟流域种植主产区设立核心示范区,配套数智化气象服务和生产管理设备,实现对种子繁育、种苗培育和蔬菜生产、贮存保鲜过程的精准管理和监控,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通过“农民田间学校+合作社+专业组织”等模式的构建,辐射带动周边蔬菜生产和产业发展。

(三)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1.技术指标

(1)收集蔬菜种质资源1000份以上,编写青海蔬菜品种资源名录1册;建立地方蔬菜种质资源圃3000平米以上;选育出品质性状突出、独具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特色的甘蓝、青花菜、胡萝卜、菜薹、白菜和大葱等蔬菜新品种(新品系)10-15个,引进以上6类蔬菜优良品种25-30个;

(2)通过蔬菜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应用和蔬菜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使其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减少劳动力成本30%以上;

(3)编制3-5类主栽蔬菜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适生种植区划图,孵化高原冷凉蔬菜产业优势集群区5-10个,延长蔬菜生产供应期30-50天;

(4)研发基于精准控温、自发气调包装和抗衰老剂的冷凉蔬菜采后品质综合控制技术2-4项,延长产品货架期30-50;

(5)通过蔬菜产业化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提高蔬菜产量10-18%。

2.经济指标

建立菜薹等蔬菜良种生产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面积3000亩;建立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3个,年生产种苗5000万株;建立蔬菜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面积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生产面积20万亩。示范区平均每亩年产值6000元,示范总产值达3亿元,较项目实施前平均亩增收1500元,年新增产值0.75亿元;辐射区平均每亩年产值5000元,辐射总产值达10亿元,较项目实施前平均亩增收1000元,新增产值2亿元。项目年总产值达13亿元,年新增产值达2.75亿元。

3.社会效益指标

(1)培养研究生10-15名,培训农技人员及农民2000人次;在优势集群区建立1-3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种植能手500人,带动20多家科技示范户,促进农民与技术、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

(2)构建“示范应用模式+技术推广模式+产业发展模式”的成果推广转化方式,辐射带动周边蔬菜生产和产业发展,形成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独具特色的“种子繁育-种苗培育-品种推广-技术示范-产业集聚”技术集成新样板;

(3)研发应用新型纳米碳水溶肥,综合改善土壤环境结构、减少土壤营养物质流失,减少农药使用量30%-50%,促进蔬菜生产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4)建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个,打造“科技小院”1个。

4.预期成果

(1)制定关于高原冷凉蔬菜适生种植区划、蔬菜产品采后质量控制技术等标准3-5项;

(2)构建甘蓝、青花菜、胡萝卜、菜薹、白菜和大葱等蔬菜高效育种技术标准3-4项,良种繁育技术标准4-6项,种苗产业化生产技术标准3-5项,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2-3项;

(3)研发新型纳米碳水溶肥产品1个,制定甘蓝、青花菜、胡萝卜、菜薹、白菜和大葱等蔬菜绿色高效平衡施肥技术标准2-3项;

(4)申请育苗基质和营养液配合施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降解、纳米碳水溶肥等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2-4件;

(5)通过蔬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开发“中国气候好产品”2个、“高原气候好产品”2-4个。

(四)实施期限

2024年至2027年。

(五)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000万元,企业为牵头单位申报时,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六)项目管理单位

农村科技处

联系人:常丽娜

联系电话:0971-8233815

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

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疗关键技术示范体系研究

(一)专项背景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显著的高海拔特性对人体心脑血管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可能诱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外周动脉血压及肺动脉压上升,同时伴随着血容量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的下降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各种急慢性高原心脑血管疾病。

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虽然在高原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目前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高原心脑血管常见疾病防治目前依然面临多项挑战,包括高原特殊环境的挑战、疾病机制的复杂性、疾病防治形势的严峻性、医疗资源与技术的局限以及健康教育与预防的不足等,并且随着高原地区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对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青海省建设高原医学研究中心行动方案(2022—2035年)》。该专项拟通过系统深入地探讨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核心问题,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以研究带动跨地区、跨部门、多中心的合作,建立跨学科科研团队和共享平台,促进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推动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高原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升高原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为保障高原居民的健康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二)研究内容

1.青藏高原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多维度组学生物标志物筛选与早期多模态预警模型建立。收集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肺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青藏高原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物样本,记录其相关危险因素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等,建立青藏高原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队列;利用组学技术筛选生物标志物;建立并验证心脑血管疾病预警模型。

2.青藏高原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研究。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机理的影响,研究高原环境下心脑血管系统习服-适应机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聚焦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和损伤,探究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机制。

3.青藏高原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基于高原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探究高原低氧环境下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及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制定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开发和优化临床诊疗技术方案。

4.青藏高原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基于高原常见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探究高原低氧环境下脑血管疾病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及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制定早期预警和预防策略;开发和优化临床诊疗技术方案。

5.高原衰退症研究。开展高原衰退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建立早期预警模型,完善高原衰退症的防治措施。

)考核指标及预期成果

1.技术指标

(1)建立不少于1500例样本的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队列;

(2)鉴定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特异性标志物不少于3个,临床应用不少于1个;

(3)确定高原衰退症患者脑部特征指标不少于3个,临床应用不少于1个;

(4)建立高原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风险预测模型,临床验证总数不少于1000例,预测模型的精确性不低于75%;

(5)明确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描述高原环境下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阐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和损伤机制;

(6)开发并完善高原心脑血管疾病新型诊断技术和方法不少于4个;制定或修订高原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不少于1个;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少2套;制定高原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保健方案至少2套;开发针对高原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有效康复手段或方法至少4个;开展临床应用不少于2000例;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诊疗效果在目前的基础上提升至少5%;

(7)建立高原衰退症早期预警模型1个,防治方案1套,推广应用不少于1000例,预警模型的精确性不低于85%;

(8)在基层诊疗机构开展高原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推广不少于1000人次。

2.预期成果

(1)发表高质量论文15-20篇;

(2)培养青年科研人员20-30名;

(3)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10件,授权不少于5件;

(4)成果在3000米以上海拔地区应用推广不少于1000例。

)实施期限

2024年至2027年。

)支持强度

拟资助经费1200万元,企业为牵头单位申报时,自筹科研经费与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项目管理单位

社会发展科技处

联系人:刘世铭

联系电话:0971-8244588